事件起源於一位女子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她給流浪漢送飯、與其交流的視頻。視頻中,她拿著飯菜走到流浪漢面前,親切地詢問對方的需求,並主動跟他聊天,試圖了解他的身世和困境。女子表示,她只是出於好心,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,並呼籲大家多多關愛弱勢群體。
然而,視頻發布後立刻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,但輿論走向卻並非如她所願。許多網友質疑她的行為動機,認為其行為過於刻意,像是為了獲取關注而「表演」善舉。有人評論稱:「這太做作了,如果是真心幫助,為什麼要拍成視頻發上網?」 也有人指出,在沒有了解對方意願的情況下,貿然拍攝並公開對方的生活狀態,涉嫌侵犯隱私。
「蹭流量吧了!!」, 這句話成為了許多網友的共同聲音。他們認為,這種高調的「慈善行為」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質,目的是為了提升個人形象、吸引粉絲,而不是真正出於對流浪漢的關愛。
甚至有網友質疑其送飯的真實性,認為其送的飯菜可能並不衛生,反而會對流浪漢的健康造成威脅。還有人建議,如果真的想幫助流浪漢,應該在不暴露對方隱私的前提下,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援助,或者聯繫相關機構進行專業救助。
儘管部分網友表示支持,認為其行為能夠引起社會對流浪漢群體的關注,但質疑的聲音卻占據了主流。這場「雞骨頭事件」引發了關於「慈善」與「流量」之間關係的討論,也提醒人們在做好事的同時,需要考慮對方的感受和隱私,避免將善舉變成一場「表演」。 同時也警醒著人們,要理性看待網絡上的信息,避免盲目相信和傳播未經核實的消息。